埋線減肥,中醫減重,中醫減肥-中醫埋線減肥
    關於診所   診療項目   常見問題   減重資訊   診所位置   最新消息
最新消息 > 贛州大余:破舊立新革陋俗 春風化雨促文明

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://www.wenming.cn/dfcz/jx/201807/t20180718_4763363.shtml"

昔日存放棺材的老祠堂,如今變成了群眾的文化陣地。圖片來源:贛南日報鄉風文明演出進村入組,使綠色殯葬思想深入人心。圖片來源:贛南日報在大余,清明節鮮花祭祀已成新風尚。圖片來源:贛南日報  鄉村振興,鄉風文明是重要標志。殯葬改革是鄉村振興中的難點工作,直接關乎鄉風文明進步。近年來,大余縣把推進殯葬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,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,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擔當,推進新一輪殯葬改革。  特別是2016年以來,針對傳統殯葬陋俗抬棺游街、開門見墳、重金建墳、大操大辦等亂象,大余縣在全縣集中開展“向陋俗宣戰、樹文明鄉風”暨殯葬改革“零點行動”,堅持標本兼治、知行合一、堵疏結合、教管并舉、破舊立新“五個大原則”,推行“五步工作法”,重塑文明鄉風,使過去開門見墳的山如今成了旅游景區,過去亂墳散布的村如今變得秀美和諧,過去抬棺游街的城鎮如今成了文明城鎮,過去存放棺材的祠堂如今變成農家書屋……  截至目前,全縣累計回收處置棺木1.8萬余具,規劃建設農村公益性墓地62個,實現鄉鎮、村全覆蓋,累計整治墳墓1.4萬多穴,實現了棺木回收處置率、火化率、縣鄉村級生態公墓覆蓋率、“三沿六區”墳墓遷入公墓率、入葬公墓率“五個100%”。  教  轉思想凝共識  改革要順利推進,必須從思想上“破冰”。在正式啟動“零點行動”之前,大余縣連續開展了半年多的廣泛宣傳、層層發動,堅持教管并舉原則,教化為先,做通群眾思想工作,讓綠色殯葬思想家喻戶曉、深入人心。  讓輿論先行。為形成向陋俗宣戰、樹文明新風的強大攻勢,大余縣依托新時代文明傳習所,召開全縣三級干部動員大會和流動現場會,利用廣播電視、宣傳車、墻體書畫、微信等多種形式,從輿論引導、價值引領、文化浸潤入手,發放《推行生態安葬倡導綠色殯葬倡議書》11萬份;組織鄉鎮、村(居)充分利用大街小巷,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文明殯葬為主題,創造墻體書畫5300余幅,面積達8067平方米。制作微電影《風水》,編演大余地方戲進村入組巡回演出,同時開設“鄉風文明監督哨”和新聞監督熱線,曝光反面典型。  在推進殯葬改革中,針對一開始部分群眾對遷墳工作不理解、不支持的情況,大余縣緊緊抓住黨員干部這個關鍵群體,以黨建為引領,嚴格落實黨員干部殯改“兩報告一承諾”制度,號召全縣黨員領導干部以身作則、以上率下,把落實殯改工作作為自己的份內職責、應盡義務,嚴格執行有關規定,帶頭抵制陳規陋俗、帶頭治理亂埋亂葬、帶頭實行節儉治喪、帶頭文明低碳祭掃,實行殯葬行風建設和糾風工作。大力開展以黨員干部為引領的殯改“十個帶頭”行動,即:黨員帶頭講政治、干部帶頭做表率、名人富人帶頭樹正氣、風水先生帶頭守法紀、享受優惠政策人員帶頭銘黨恩等十類人員發揮帶頭示范作用,打開殯葬難題突破口,形成綠色殯改正能量。該縣黃龍鎮旱田村原村委會主任李志堅老人主動放棄修“活人墓”,池江鎮九水村百歲老人葉義妹、蘭溪村83歲革命后代劉士華自愿上交棺木等事跡在該縣傳為佳話。  此外,大余縣黨員干部積極弘揚蘇區干部好作風,注重發揮老黨員、老干部、老教師、老醫生、老工人等“五老”的力量,全覆蓋上戶宣傳殯改政策法規,為群眾算好經濟賬、資源賬、生態賬、法律賬、幸福賬,幫助群眾解開思想疙瘩。特別是對殯改政策不理解、不支持的群眾,動之以情、曉之以理,用真誠和耐心融化堅冰。  堵  禁土葬收棺木  殯葬改革是件難事,是鄉風文明建設中的最大“痛點”、最大“短板”、最大“難點”。2016年之前,大余縣的火化率不到30%。大余縣堅持問題導向,針對違規土葬、亂占耕地、攀比成風等突出殯葬亂象注重源頭管控,加大執法管理力度,同時堅持以人為本,充分考慮當地實際和群眾意愿,引導群眾以文明殯葬方式取代落后殯葬方式。  自2017年6月1日起,大余縣集中100天時間,開展回收處置棺木和整頓棺木市場行動。每月至少開展一次棺木集中處理行動,直至全面回收。目前,該縣對回收的1.8萬余具棺木通過制作蜂箱、用做磚廠燃料等方式,進行了全面靈活處置。揚湯止沸,不如釜底抽薪。大余縣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、林業局、城管局等部門協調配合,對全縣56家銷售棺木、“活人墓”石材以及其他土葬用品的店鋪,下達整改通知書,督促店主簽訂不再銷售土葬用品承諾書。  按照“屬地管理、管住山主、清點墳主”的原則,由各鄉鎮為責任主體,林業、國土、民政等多部門聯動,組成縣、鄉、村、組四級干群隊伍,對“三沿六區”范圍內的山主墳頭分類登記造冊,要求山主向村委會簽訂保證書,并配合存量墳墓遷移,承諾不再允許在其山上興建墳墓;要求村委會向鄉鎮,鄉鎮向縣委、縣政府簽訂“軍令狀”,層層壓實責任,堅決杜絕零散墳墓增量。  疏  建公墓遷墳墓  在大余縣黃龍鎮大龍村林井里公墓,一棵棵翠柏挺拔筆直,公墓中央聚集著選穴位的村民。“以前翻山越嶺掃墓,要忙活幾天,現在遷至公墓,既保護了生態、美化了環境,又方便掃墓。”70歲的老黨員葉文開和幾位村民一邊選穴位、一邊說道。  殯葬改革,既要管住源頭,又要暢通出口,只有標本兼治,著眼長遠,建章立制,才能確保常態長效。大余縣先后出臺系列文件,按照“節地生態、綠色環保、減輕群眾負擔”的總體要求,規劃建設了縣、鄉、村三級農村公益性墓地62個。積極推進殯葬服務供給側改革,注重推進生態墓園建設,提供自然葬、樹葬、花葬、草坪葬等多種生態葬法,盡可能滿足群眾多樣化、多層次的殯葬服務需求。強化公墓管理,堅決杜絕私埋亂葬、公益性公墓違規經營等現象。  大余縣組織精干力量進村入戶,對“三沿六區”范圍內亂葬墳墓和“活人墓”的事主進行勸導,采取激勵政策教育引導事主按照時間節點,有序地將亂葬墳墓統一遷入公墓。同時,轉化從業人員,由縣委政法委牽頭,召開殯葬從業人員座談會,對他們進行普法教育和政策解讀,引導全縣136名風水先生和1326名土工、“八腳”等殯葬從業人員簽訂《殯葬從業承諾書》,成為殯葬改革的宣傳者、倡導者和推動者,并將他們分流至公墓管理、葬禮司儀、紅白理事會、巡山護林等崗位,幫助其實現再就業。  雷某以前是南安鎮花園村一帶有名的“風水先生”。推行殯葬改革之初,他對這一鄉風文明行動十分抵觸。經過教育引導,他慢慢理解了殯葬改革的長遠意義,不僅帶頭簽訂了墳墓搬遷協議書,還加入了紅白理事會,帶動當地群眾遷墳,殯葬改革在花園村迅速推開。  管  建機制嚴管理  為防止殯葬改革一陣風,大余縣把殯葬改革作為“一把手”工程來抓,成立了縣、鄉鎮兩級領導小組,由黨政正職任組長、副組長,政法、民政、市場監管、城鄉規劃建設、國土、林業等部門按照分工依法依規履職。各鄉鎮設立鄉風文明(殯葬改革)管理辦公室,做到機構、職能、編制、人員、經費“五到位”,全面負責轄區內殯改工作。實行“日調度”“周發布”“月匯報”制度,出臺20多個配套政策文件,實現殯改管理長效化、制度化、規范化。  “我們在全縣119個村(居)建立了紅白理事會,全程指導、操辦、監督婚喪嫁娶事宜,提供‘一條龍’服務,讓群眾省心、省錢、省力。”大余縣民政局局長許自才說。同時,該縣成立縣鄉綜合執法隊,全面負責轄區殯改執法工作;建立殯改信息員隊伍,第一時間收集上報逝者信息,紅白理事會第一時間介入引導;組建大余縣民政事業服務管理有限公司,負責全縣殯葬資產的經營管理事務,確保公墓建設有人抓、運營有人管。  強化督查問責機制。大余縣將殯改納入單位年終績效考評,并作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參考依據。建立有獎舉報制度,對舉報土葬屬實的,按標準進行獎勵,確保早發現、早介入、早處置。定期開展工作督查,對縣直單位履職情況進行通報,對黨員、干部及其直系親屬未按規定執行殯葬政策、干擾殯改、搞封建迷信活動、借機收斂錢財的,由紀委監委依規依紀嚴肅處理,對副科以上領導干部一律先免職再處理,一般公職人員停職糾正。  轉  樹新風促文明  千年陋俗改了、社會風氣好了、土木資源多了、群眾負擔輕了、城鄉環境美了、森林火災少了……這是大余縣開展殯葬改革取得的顯著成效。抓住殯葬改革順利推進的難得機遇,該縣全面推進鄉風文明建設,加快推進全縣實現從城鎮到鄉村、從無序到有序、從痛點到亮點、從陋俗到文明、從革舊到煥新的質變。近兩年來,該縣承辦了全省鄉風文明建設現場會,并獲得2018-2020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提名資格。  殯葬改革如和煦春風,推動了社會風氣持續好轉。通過紅白理事會全程指導、監督紅白喜事操辦,如今大余縣城鄉“喜事新辦、喪事簡辦”成為常態。該縣注重法治建設向基層延伸,引導群眾遇事找法,信法不信訪,大大降低信訪率。殯葬改革開始以來,沒有出現一起因殯葬改革引起的信訪、上訪或群體事件。殯葬改革推動了城鄉環境持續變美,結合開展“贛南新婦女運動”,該縣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,推行文明低碳的現代祭掃方式,實現墳區、墓區變景區,打造干凈整潔、功能完備、生態宜居、安全環保的美麗家園。  通過實行殯葬改革喪事簡辦,群眾負擔大大減輕了,節約土地90%以上。助推精準脫貧,在公墓經營管理中,按照一畝可建200穴墳墓,每穴按2000元價格,每畝可收入40萬元,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加了新的來源。該縣積極將農民捆綁在標準廠房、光伏發電、鄉村車間、鄉村旅游、共享農莊等產業上,引導農民積極參與創新創業,形成“家家有產業、人人有事做、個個能掙錢”的良好局面。  此外,大余縣實施“文化設施”“文化活動”兩個全覆蓋,推動精神文明持續豐富,讓文化浸潤靈魂、滋養精神。大力推進生產性、生活性、生態環保、精準扶貧、公益性基礎設施、民生社會事業、人才科技、信息化等農村“八大社會服務體系”建設,創新建立“時間銀行”社會服務新模式,完善社會養老、便民等公益服務,推進社會化服務由主導者向服務參與者轉變、由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、由污染耗能型向綠色節能型轉變、由分散型向集約型轉變、由低水平向高質量轉變。(贛南日報)

關鍵字標籤:塔位